瘰鳞蛇属(Acrochordus)简明介绍!

瘰鳞蛇属(Acrochordus)简明介绍!

由于皮肤的松弛,我们可以轻易的观察到它们吞噬猎物的过程,这些蛇都拥有细长而锋利的牙齿,它们虽然也会缠绕鱼类,但是完全不会使其窒息,这主要是为了使其不能逃跑,大部分猎物被它们吞噬之后一般还是活着的,特别是鱼类,从它们的体外还可以观察到鱼类在其腹内挣扎抖动,有时力度之大会使整条蛇都象是在抽搐,这种现象也被戏称为“打嗝”,与很多陆地蛇类不同的是,部分瘰鳞蛇甚至在被捕捉之后也不存在吐食的行为

但是也不能随便折腾啊,消化不良也是会出事的

蛇人奥斯汀在柬埔寨洞里萨湖地区曾经展示过这种蛇,表示看起来它们就像热水里捞出来的面条那样软塌塌,将它们颠来倒去的移动时还能发现鱼类在它们体内来回移动,任何过大力气的捕捉或是把玩都可能会对它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很多朋友表示,这种蛇似乎并不太容易饲养,嗯,可以理解,一般来说全水栖的蛇类都不太容易饲养成功,除去野外个体可能会对人工环境造成排斥之外,水质难以把控也是饲养大难点之一,虽然一些瘰鳞蛇是具有高度抗盐性的,但是水质出现细微问题时也很可能会导致它们出现皮肤疾病

养过海水鱼的朋友肯定深有体会,水质出问题会导致一个水族箱里的所有物种都玩完,有朋友亦表示同样是纯水栖的海蛇也很难饲养,常常会因皮肤病导致早夭

听起来真是个烧钱的主子……

个人表示在纪录片中看到有人成功的饲养了瘰鳞蛇,但是并未成功观察到它们进行交配和繁育

嗯,所以有时候我在想,国人对动物的研究大概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建立深厚基础的

维多利亚时期欧洲国家在亚太地区开展如火如荼的贸易和殖民活动,很多欧洲地区的科学家也受邀前来研究当地所分布的原生动植物,一些植物被成功引入了西方园林中进行培育和发展,而对于野生动物的发现收藏和分类也成为了学者和上流贵族中的热潮,不论是专业或业余,很多学者在分门学习不同专业时都会进行自然历史教育,这也是亚太野生动物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同时也为之后进化论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标本和研究经验,这也为日后诞生的宠物业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谁让人家早早就开始致力于物种的研究和培育呢,这倒不是说我国人民不善于培育选种,而是我们太善于把动物打造的如何美味或符合审美,另一部分传统文化中被打压和贬低的物种则完全得不到更多客观的认识

具有时代感的画风,这方面我国大概只有李时珍老爷子可以媲美了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说该属的模式种——爪哇瘰鳞蛇(A. javanicus)就是这个时期被发现的,亚洲地区很多知名的动物种类也是在这个时间段被首次记录的,比如你们都喜欢的滚滚

相比起来,我大吃货国度大概更加关注这东西是不是能吃或者入药……这话说得可一点都不偏颇,历朝知名一些的博物学著作诸如《博物志》、《酉阳杂俎》以及大名鼎鼎的《本草纲目》,在记载很多动植物特产时都会顺带说它们是不是好吃,或者能治什么病,却很少会想到它们本身是如何进行生演繁育,嗯,说到深处这就是个大话题了,这里略过

其实我也好奇它们是不是好吃啊~比如熊猫肉是啥味儿的~

好了

瘰鳞蛇属下存在三个物种,目前已知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1. A. arafurae (McDowell, 1979) 阿拉佛拉瘰鳞蛇 无亚种 分布: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

2. A. granulatus (Schneider, 1799) 瘰鳞蛇 无亚种 分布:印度半岛、斯里兰卡、缅甸、安达曼群岛、泰国、柬埔寨、越南、中国海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北部沿海

3. A. javanicus (Hornstedt, 1787) 爪哇瘰鳞蛇 无亚种 分布: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半岛、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

以下是具体介绍,我表示目前国内已经有相对具体的瘰鳞蛇资料:

1.阿拉佛拉瘰鳞蛇

A. arafurae (McDowell, 1979) 阿拉佛拉瘰鳞蛇 无亚种 分布: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

这是一种相对较大的瘰鳞蛇种类,成体多在1.5米左右,最大亦有2.5米的纪录,这个种类有特点鲜明的长舌头,分叉很深,在其产地澳洲北部以及新几内亚地区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因此该种也会随着季节而改变栖息地,在旱季该种会选择森林地区或小支流形成的牛轭湖隐居,而雨季则会随着水位上升漫游至湿地或者沿海红树林沼泽,由于体型较大,这些蛇可以捕食相当大的鱼类,最常见的主食是澳洲鳗鲶,在白天它们会隐藏在水草丛深处或是泥穴附近,而夜晚则会缓慢游弋在河岸地区略食,有时它们可以一夜漫游百米左右,随季节而增加或减少行程

该种卵胎生,一次可产下6~27条幼蛇

嗯,由于行动缓慢加之性情和平,这种蛇常常会被澳洲北部地区的土著作为食物来源,他们将蛇随意丢弃在陆地上,集齐一定数量之后再统一收集起来,这种蛇离开水源便不能活动,所以它们几乎会待在原地不动,在新几内亚地区,这种蛇也是当地一种鼓的原材料

人善被人欺啊…………

说到底,我更好奇它们蜕皮时候是什么样子…………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特别喜欢把胶水涂在手上风干透,然后完整揭下的那种快感…………

嗯,跑题跑远了…………

2.瘰鳞蛇

A. granulatus (Schneider, 1799) 瘰鳞蛇 无亚种 分布:印度半岛、斯里兰卡、缅甸、安达曼群岛、泰国、柬埔寨、越南、中国海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北部沿海

这是分布最广的瘰鳞蛇品种,同时也是体型最小的瘰鳞蛇品种,成体的大小一般在60cm以上,少数有243cm的极端个例,雌蛇和雄蛇之间往往有较大的体型差异,不仅如此,两性之间的猎食方式也是迥异的,雌蛇较多采取守株待兔式的捕猎方法,雄蛇则会四处游猎进行捕食,同时这个品种对盐分的适应力很强,它们甚至可以在海水中生存自如,由于其具有较为明确的花色纹路,尤以雄性的黑色或深蓝黑色花纹明显,因此有时也会流入宠物贸易中

这是一个热爱吃鱼的品种,并且无论淡水或是海水鱼都来者不拒,不过,不同产地的瘰鳞蛇食性多少会有些小出入,举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同是瘰鳞蛇,洞里萨湖地区的个体和北领地海岸的个体就几乎不会吃同一种鱼(废话)

有人曾见过该种可以将身体扁起伏在海床上悄悄接近猎物,这样可以使鱼类免受惊扰

嗯,机智如蛇…………

Ps:来自菲律宾地区的个体体色偏蓝,纹路明确,因此常常非法流入宠物贸易,另外,菲律宾地区对土生爬行动物有严格的保护措施,严令禁止其出口,而正是如此导致黑市里对应的价格飙升,人们就会更疯狂的把它们带出境外

真是讽刺啊

真的,这个东西再大一点,真的很像某种海怪,丑成这逼样儿,当地土著人是怎么想到这玩意儿能吃的…………

3.爪哇瘰鳞蛇

A. javanicus (Hornstedt, 1787) 爪哇瘰鳞蛇 无亚种 分布: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半岛、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

这是该属中最大的种类,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纯水栖蛇类,一般的雄蛇可达1,5米左右,雌蛇更是能够超过2,5米,相比起来在淡水水域更容易发现它们的踪影,这个种类的幼蛇具有一定的陆生能力,而在成体之后则会完全水栖,一般来说6~9年之后会达到成熟,并且较为长寿,雌蛇往往在一次生育很久之后才会进行第二次生育,它们也被怀疑具有贮存雄蛇精子或是孤雌生殖的能力,有些个体甚至两胎之间可以相隔七年,它们一次就可以产下约45条幼蛇,交配期间会有七到八条雄性同时追求一条雌性的情况发生

由于高度适应水中生活,这种蛇的血液量一般都在普通蛇类的两倍以上,并且具有强亲氧性的血红蛋白,这表示它们可以比同体型的海蛇贮存更大量的氧气,它们甚至可以通过皮肤缓慢释放二氧化碳,事实上除了捕食这些蛇也很少迅速移动,与海蛇相类似的是,它们也会通过使自身打结的方式来进行蜕皮活动

有些研究者称使用饲养热带淡水鱼的水质环境能有效的防止该种在人工环境下出现皮肤病问题,有时地区性的降温或者水温持续不足也会导致它们生病,虽然在原产地它们所栖息的地区环境对人类而言较为恶劣多变,但相比人工环境因素单调来说,自然环境显然更适宜蛇类进行生存,这种蛇也不适宜被长期把玩,虽然不存在吐食的现象,但是常规的捕捉手法显然会拉伤它们较为松弛笨重的身体

有意思的是,这些蛇虽然适应海水生活,但是依然会需要足够的淡水来源来预防脱水,有观察记录它们会饮用雨水或是迁移至河口地区进行淡水补给

嗯,在有些翻译中也会称它们为“沙皮蟒”或是“象鼻蛇”

以及,在较为古老一些的记录中,它们的画风是这样的:

对于那些希望饲养这个品种的朋友来说,事先对东南亚热带淡水鱼饲养水质进行研究和调查是很有必要的,这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到手蛇类健康的生活

嗯,就当养鱼了吧

rlyl

长得像“蟒”一样的蛇,外表看着好凶,实则很温顺

From:诺皋记(ID:nuogao-01-01)

Author:清新脱君。

Editor:rlyl

��延伸阅读:

关于rlyl

欢迎来到自然爱好者、资深爬宠玩家rlyl的小站,这里每天都有精彩生物资讯更新,还可以随时垂询两栖爬行动物品系分类、饲养繁殖、生活习性、疾病治疗、环境造景、设备器材等一切问题,rlyl也是从新人过来的,知道新手的不易,保证有问必答!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数据

365sport CCTV-1綜合頻道節目官網

CCTV-1綜合頻道節目官網

08-07 访问量: 8820
正规det365登录网站 玄烨为什么喜欢怀玉

玄烨为什么喜欢怀玉

07-19 访问量: 6797
正规det365登录网站 月月升理财产品怎么样

月月升理财产品怎么样

07-08 访问量: 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