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保存了九十五年的列宁遗体,曾经遇到过多次技术性和人为所造成的困境,给列宁遗体带来过不可逆的损毁。
在1924年列宁死之前的一月初,本来苏共代表大会已经作出决议将列宁遗体安葬,但汹涌的民意,使得这条决议难以执行,不得不改弦更张,力图将列宁遗体永远保存。
这种做法开辟了近现代保存政治人物遗体的先河,但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无法解决的技术性问题,即没有合适的先例。
好在当时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给解决技术难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时间窗口,技术人员争分夺秒地加紧研发、实验工作,他们夜以继日地在其他尸体上做各种配方的实验。遗憾的是,这些实验均以失败告终。
那边,时间开始发挥它固有的威力,列宁的遗体已经出现了皮肤变色、发皱,身体萎缩等情况,时间不等人。
犹太籍的生物化学家兹巴尔斯基和解剖学教授洛沃比约夫研制出的新试剂被派上了用场,这种配方属于绝密,至今没有被公开,但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借助这种化学试剂,列宁的遗体在最大限度上停止了腐烂进程,基本躲过了第一个劫难,看上去赢得了与时间的赛跑。
列宁的遗体躺进了水晶棺内,开始接受人民的瞻仰。水晶棺内恒温恒湿,24小时之内都有科学家小组进行监控护理。
卫国战争开始后,列宁遗体不得不面对第二劫,为了不让他落在德国军队手中,必须要向大后方进行战略转移,被安置到秋明。
正是在这一段战火中,列宁遗体遭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难,比如无法保持始终恒定的低温,列宁遗体腐烂程度不断加速,科学家不得不将他截肢,代以人造假肢。
1961年,出于政治原因,列宁遗体被搬出了列宁墓,躯干部分再次接受腐烂的折磨,第二代科学家束手无策,为了避免全身的腐烂扩大到头部,只好听从了赫鲁晓夫的建议,把列宁的头部与腐烂的躯干分开,给头部配置上惟妙惟肖的假躯干。
今天躺在水晶棺内的列宁遗体,除了头部是精心照料下的真实存在,其它部分大多已经被置换,但普通参观者是看不出来的。
列宁遗体所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独力承受,保加利亚、捷克、蒙古等国家的前领导人,也都采取过这种遗体保存方式,后来出于技术或政治原因,都已经或者下葬,或遭毁弃。
列宁长眠于地下的战友,或者是母亲,按照俄罗斯目前和未来的发展形势,早晚有一天会迎接来他们的战友、或者儿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