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虽迟暮,核心资产依然能打。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孔海丽 北京报道 舆论漩涡中的SOHO中国于8月19日披露了2021年中期业绩,根据原要约计划,如果审批不出意外,这大概是SOHO中国从潘石屹夫妇手中转交到黑石集团之前的最后一份中报了。不过,该收购案正在接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反垄断审查。
公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由于期间没有物业销售收入,租金收入构成了其全部营收,约为8.05亿元,同比增长约3%;期间SOHO中国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4亿元,同比增长约67%。
潘石屹这份公开答卷,令人未免唏嘘。回顾SOHO中国最意气风发的2010年,其半年度营收为86.55亿元,归母净利润17.21亿元,也正是那一年,SOHO中国提出了“五年之内超越万科”。
11年过去了,营收仅为当年的9%,净利不到当年的五分之一,一定程度上也是潘石屹这三十年房地产从业经历留给市场影响力的一点折射。
根据公告,截至2021年6月30日,SOHO中国的净资产负债率约为43%,平均借贷成本约4.7%,也再一次印证了潘石屹公开表达过的观点——“SOHO中国的租金回报率不到3%,但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超过了4%”。
虽业绩规模已然迟暮,但SOHO中国仅剩的核心资产依然很能打。
公告指出,得益于核心的地理位置和较强的运营能力,SOHO中国持有资产的出租率恢复速度较快。截至2021年6月30日,SOHO中国运营稳定的投资物业平均出租率已由去年6月末的78%恢复至90%。
其中,上海的四个整售物业中除了SOHO天山广场出租率出现同比微降,其他三个物业出租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同比涨幅,其中外滩SOHO和古北SOHO的出租率同比分别增加29个和21个百分点,分别录得97%和98%,均接近满租;同期,北京丽泽SOHO出租率也在锚定租户的带动下同比上升64个百分点至74%,与同样位于丽泽金融商务区的其他甲级写字楼对比处于较高水平;望京SOHO整体出租率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至95%,恢复情况较好。
SOHO中国也在公告中表示,其在京沪两地核心地段的优质资产,体现出了良好的抗风险能力和保值特性,未来会继续通过高品质的运营、平台化的管理,服务更多客户,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贝壳研究院商业地产分析师郑中认为,散售办公楼由于产权分散,无法进行有效管理,租户品质参差不齐,本质上难以产生稳定的租金收入。SOHO中国自持的8座整售项目均为较为稀缺且不可复制的优质物业,经过多年招商运营,在后疫情阶段体现了较强的市场韧性,出租率重新恢复至高位。
“然而当前京沪写字楼市场均整体承压,虽然2021年上半年集团运营稳定的投资物业平均出租率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至90%,并且无个别项目出租率大幅下降的情况,集团总租金收入同比仅增长3%,‘以价换量’的现象较为明显。”郑中进一步表示。
SOHO中国这些资产的未来,尚存很大的未知数。
自2021年6月16日公告黑石将凭借收购SOHO中国54.93%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和最大股东以来,市场消息不断,无论是7月29日SOHO中国股价暴跌2成,还是8月6日因要约收购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中国反垄断法》正式立案审查,都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如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SOHO中国收购案所接受的反垄断审查虽是正常法定程序,但不具名的业内人士称,这一审查不排除会考虑其他因素。
按照法定程序,SOHO中国收购案的反垄断审查最迟可能要到2022年1月29日左右才能完成,最终的结果也需要时间验证。
(作者:孔海丽 编辑:张伟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