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服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经过历代发展,逐渐形成以交领右衽、上衣下裳为核心特征的服饰体系,体现着“天人合一”“协调平衡”和“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观念。和服则受中国古代服饰影响,在奈良时代开始吸收唐代汉服的设计元素,并在日本本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出以平面裁剪、腰带装饰和自然主题图案为核心的特色,反映出日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民族复杂性格。通过比较发现,汉服与和服在领口、色彩、装饰及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既反映出中日两国不同的美学取向和文化观念,也与各自的地理环境及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关键词:汉服;和服;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TS94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5)05-0150-04
Hanfu and Kimono:
A Comparison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Stylistic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Japanese Costumes
Cai Bohui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0)
Abstract: Hanfu originated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Sovereigns and Five Emperors, and through development over successive dynasties, it gradually formed a costume system with the core features of cross-collared right-lapped robes and a top-and-bottom garment style, embody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cepts of “man-nature harmony”“coordination and balance”, and “yin and 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Influenced by ancient Chinese costumes, the kimono began to absorb the design elements of Tang Dynasty Hanfu during the Nara Period. Moreov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tive Japanese culture, it gradually developed features centered around flat-pattern cutting, sash decoration, and natural-themed patterns, reflecting the pursuit of natural beauty and the complex national character of Japan. Through comparis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necklines, colors, decorations, and functions of Hanfu and kimono, which not only reflect the different aesthetic orientations and cultural concepts of China and Japan, but are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respectiv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
Keywords: Hanfu; Kimono; comparative study
汉服与和服作为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服饰,分别承载着两国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汉服强调礼仪之美,象征“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和服则融合简约之美,体现日本对自然的独特审美观。尽管两者同为东亚文化的象征,但在服饰结构、色彩选择和文化寓意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通过对比汉服与和服的特点,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为理解中日文化提供新视角。
一、汉服文化概述
(一)汉服的起源与演变
汉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其起源可以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史记》中提到“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1],因此黄帝时期被视为中国服饰文化的起源。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已有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人们开始使用麻布制作衣服。自西周起,服饰制度——冠服制得以正式确立,为汉服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而相互征战、兼并融合,使得当时的服饰款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性。其中,深衣和胡服的兴起堪称典型代表[2]。到了秦代,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建立秦帝国后相继构建了各项制度,包括衣冠服制[3]。
西汉初期百废待兴、服饰朴素,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与各国交流增强,服饰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在东汉时期,祭祀和朝服服制得以正式确立,这标志着深衣开始向更为简洁的袍类服饰演变。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地区的服饰相互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服饰的多样性发展。唐代是汉服发展的鼎盛时期,融入了战国时代的服饰风格明快壮阔和魏晋时期飘逸洒脱的服饰特征。宋代初年的政治风气使汉服变得古朴简约。元代的政权由蒙古人建立,并未推行类似清朝剃发易服的政策,民间服饰依然以汉服为主,只是在风格上受到蒙古族服饰的影响,变得素雅、柔和。明太祖朱元璋成功推翻元朝之后颁布诏令,明确规定天下百姓的衣冠制度必须完全遵循唐宋,这一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恢复汉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因此,明朝时期的服饰风格得以回归汉服的传统样式。到了清朝,满清统治者为了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实行“剃发易服”政策,规定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汉服的穿着受到极大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众恢复了长衫、对襟褂子、大襟衫、旗袍等新式的中国服饰。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式服装也在一定范围内流行。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特别是文化自信的增强,人们开始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服受到追捧并流行。
(二)汉服的风格特征
汉服的第一个特点是“交领右衽”,是汉服独特的穿着方式,始于人们发现衣襟右掩更方便活动和存放小型工具。衣襟与衣领相连,交叉在胸前,谓之“交领”,左衣襟压右片衣襟,由系带固定在衣身右侧腋下,衣襟既衽,故称“右衽”,“交领右衽”是汉民族服装的象征[4]。
汉服的第二个特点是绳带系结,即利用绳子、丝带等材料通过特定的打结方法将服装束腰或固定装饰,以增添美感或展现特定的设计风格。绳带系结不仅是一种装饰手法,也是彰显设计细节的重要元素。绳带材质、颜色和打结方式能展现服装的个性和设计特色,传递审美观和风格,绳带搭配与系结方式注入汉服美感和个性化风格。
汉服的第三个特点是上衣下裳,指的是汉服的衣裳分为两部分:上衣和下裳。上衣指的是衣领覆盖在双肩上的衣物,“裳”有两种意思,广义而言,是指一切下半身的服饰,包括裤、裙和胫衣;狭义的“裳”是指裙子,像后世的围裙,通常人们在裳的里面穿有裤子[2]。
(三)汉服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
一是“天人合一”观念。“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和谐共生、相互融合的理念。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凝练的产物,自然离不开这一思想,其“天人合一”观念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上衣下裳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深衣男女均可穿,既可用作礼服,又可用作常服。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4]。自古以来,华夏服饰讲究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上衣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这体现了古人对天和地的崇拜[5]。
二是“协调平衡”的观念。“协调平衡”源自儒家的“中庸之道”,强调追求平衡与调和,主张避免极端、保持稳定。汉服的设计理念体现着这种追求协调平衡的观念,无论是交领右衽、绳带系结还是上衣下裳,都展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交领右衽的设计体现着左右对称的平衡,宽袍大袖则强调服装的宽松和舒适感,与身体的自然形态相协调。绳带系结的方式既固定了服装,又增添了美感。上衣下裳的设计更是将上衣与下裳的比例和线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而平衡的美感。
三是“阴阳五行”观念。“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涉及自然、宇宙和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汉服作为中国古代服饰的代表,也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阴阳理论源自中国古代观察自然现象的总结,将自然界相反、对立的事物归纳为阴阳二元对立。阴阳并非指绝对的对立,而是相对、互补、相生相克的关系。古人认为“五色”,即青、赤、黄、白、黑构成了世间万物的基本颜色,并将“五色”与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唐朝以后,五行的色彩逐渐受到重视,由于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不同,各种颜色也被不同的人所采用,黄色专为皇家所享,古时书生的衣服一般为白色,古代军人的衣服为黑色[5]。
二、和服文化概述
(一)和服的起源与演变
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服装,起源可追溯到公元三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伝の世界》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6]这便是和服的雏形。大和时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引进汉织、吴织以及先进的纺织技术[7]。奈良时代,日本遣唐使受到唐朝皇帝的接见并获赠大量光彩夺目的朝服。次年,天皇下令,日本全国上下皆效仿穿着隋唐服饰的衣物[8]。
镰仓时期的日本频繁遭受元朝侵扰,生活较为困苦,这种困苦同样反映在服饰上,这一时期的日本服饰舍弃了以往宽松长袖的风格,转而流行起窄袖。到了室町时代,日本“能乐”兴起,这种艺术形式促使日本服饰进入了装饰华丽的纹饰时代[9]。在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的要数江户时代,现在大部分和服都保留着江户时代的服装特征。一直到明治维新日本人都穿着和服,明治维新后上层社会的男性开始穿西服,自此和服的叫法第一次出现[10]。
(二)和服的风格特征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其设计理念基于平面裁剪,主要由直线构成。在裁剪过程中,和服的设计风格偏向于直线和方正,较少使用曲线元素,只有在领窝处留有一个约20厘米的开口,上领时仅将多余的部分叠合,在制作过程中,和服通常不会过分强调人的体型,因此无论身高、体型如何,穿着同一尺码的和服都不会显得不合身[9]。
和服的腰间设计具有可调节性,其基本结构虽然以直线为主,但同时也突显了人体曲线的美感。和服用腰带来固定衣服,腰带的种类繁多,打结方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最常见的是“太鼓结”,即在后腰打结处将腰带内垫有一个盒子,使其呈现出类似盒子的装饰效果[10]。
(三)和服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
一是崇尚自然美的观念。和服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分体现了日本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敬畏。其图案和色彩的设计灵感,通常来源于自然界的景观和生物,以此展现四季的变化和自然之美。春季的和服,淡绿和粉色是主要的色调,樱花、梅花、牡丹、木棉等自然元素常常被用作图案;夏季的和服则以深色系为主,菖蒲、水波、浪花、朝霞和鱼群等自然元素被广泛应用;秋季的和服则以金色和茶色为主,石榴、枫叶、菊花等秋季特有的元素成为主要的图案;冬季的和服则以绯色或豆色为主色调,北国雪景、松柏等冬季元素常被用于设计[8]。和服的纹样设计贯穿日本的历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这些纹样取材于自然界的风景、植物、花鸟和动物,表达了日本人民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
二是复杂矛盾的民族性格。日本民族性格的复杂性及矛盾性在《菊与刀》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菊与刀》认为“日本人在性格上既好斗又温和,既黩武又爱美,既倨傲自尊又彬彬有礼”[11]。这些相互矛盾的特点在日本民族性格中并存,显得尤为独特和复杂。和服是在这一矛盾的民族性格中逐渐成型的,日本和服以其独特的华丽高贵风格引人注目,但其平面裁剪的特点反映了日本人对自身缺点的掩饰与不自信。在和服的华丽外表下,人们可能忘记了自身的不足,从而产生自信甚至自负的心态[12]。
三、汉服与和服的差异
(一)外观差异
汉服与和服作为中国和日本传统服饰的代表,外观上体现出明显的风格差异,这既与两国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又在形制、色彩、结构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和功能特征。汉服的领口采用右衽交领的设计,衣襟交叉于胸前,且通常较为宽松,展示出“天人合一”的流动美感,强调自然、舒展的美学特征。汉服的领型宽大柔和,不紧贴颈部,符合汉民族“宽衣博带”的审美传统。和服的领口设计则更为紧致、对称,尤其是女性和服,领子较窄,贴近颈部,以此突出佩戴者的颈部曲线,呈现出日本文化中对细腻端庄的注重。这种差异反映出中日传统服饰中对身体不同部位的美学重视,也反映穿着仪态的不同风格。
(二)服饰文化内涵差异
汉服和和服除了在外观上存在显著差异,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汉服体现中国特有的观念,如上文所说的,上衣下裳和宽袍大袖体现哲学中“天人合一”和“协调平衡”的观念,绳带系结与交领右衽也蕴含着这一思想,交领右衽还体现着以右为尊的古代礼仪规则,“衣正色,裳间色”的色彩搭配体现阴阳五行学说的观念。日本的和服上的图样纹案蕴含着崇尚自然之美,一些恰到好处的细节体现日本人矛盾的民族性格。
(三)形成差异的原因
一是地域原因。日本处于亚欧大陆的东端,是名副其实的岛国,国土面积较小,仅有38万平方公里,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一个相对孤立的状态[13]。这种相对孤立的状态使得日本民族变得保守,从和服上窄紧的下摆就可以看出。由于日本面积狭小,存在随时会喷发的火山,间接造就了日本矛盾的民族性格,其平面裁剪的特点就能体现这一性格,和服依据身形裁剪的方式弥补身材矮小的缺陷。日本和服以其独特的华丽高贵风格引人注目,而其平面裁剪的特点反映出日本人对自身缺点的掩饰与不自信。
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位于亚洲的东部,与多个国家接壤,拥有着广阔的土地面积和丰富的资源。这片土地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也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土地一直是人们生存的重要基础。人们依赖土地耕种、收获,从而维持生计。因此,土地在中国的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黄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土地、辉煌和尊贵,这反映着土地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黄色被视为皇家的颜色,代表着皇家的尊严和权威。这是因为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国家的土地和资源。黄色象征着尊贵和荣耀,因此只有皇室成员才能使用黄色。
二是历史原因。中国历史悠久,不同朝代的汉服也大同小异,每个时期都盛行不同的理念,比如汉代,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让当时的儒学空前发展,而汉服中也体现着儒家思想,不论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还是绳带系结和上衣下裳,都展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这正是源于儒学的中庸之道。
日本的历史相对较短,但其文化却颇具特色。在服饰方面,日本的和服无疑是一大亮点。和服起源于唐代的汉服,虽然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但和服的变化却相对较少。由于日本人复杂矛盾的心理,他们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又保留自己民族文化,在汉服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在保留汉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改良和创新,他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习惯,对汉服进行了巧妙的改造,使其更加符合日本人的穿着需求和审美要求。
四、结语
作为中国和日本传统的服饰代表,汉服与和服充分展现着各自国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审美理念。从设计元素、材质选择、款式特点到历史背景,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也恰好体现出两个国家的独特文化特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服与和服不仅仅局限于服饰的层面,背后蕴含的是中国与日本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审美观以及对自然、传统价值观、社会秩序的深刻理解。它们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符号,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自然、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秩序的独特视角。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8.
[2]葛英颖,王艺璇.汉服的起源与传承[J].现代商贸工业,2017(34):66-67.
[3]雷蕾.汉代服饰的美学符号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4.
[4]王晓梦.汉服基本元素的传统文化内涵解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4(6):127-128.
[5]马胜亮.“服”以载道:汉服的文化内涵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4.
[6]山田宗睦.魏志倭人伝の世界[M].東京:株式会社教育社,1498:119-122.
[7]闫格.“和服”中体现的日本人的几个性格特征[J].长治学院学报,2007(1):89-90.
[8]刘婧美,宋瑜徽,彭雁琪,等.从和服看日本文化[J].北极光,2019(2):115-116.
[9]韦红雁.日本和服及其文化内涵分析[J].长治学院学报,2016(4):76-77.
[10]张姝慧.日本和服文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9(9):186-187.
[11]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吕万河,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4.
[12]柠语.和服之美[J].海洋世界,2015(12):60-63.
[13]苗芃.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蔡博卉(2000—),女,汉族,浙江丽水人,单位为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