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两位大师便开始合作出版书籍,从《工艺变形人物》到《夸饰人物造型》,再到《杭兰英的故事》,一位手执画笔、一位敲打键盘,共同续写了嵊州文坛的一段佳话。
2020年春,宓风光用线描的方式创作了12幅越乡风味小吃图稿,在台州个人作品展上展出,收获如潮好评。
在此之前,他和徐华铛有过关于民俗风情的交流,徐华铛认为:尽管现在许多良风雅俗、民间信仰及童年游戏在历史的风烟中渐渐离我们远去,但这些恰恰是嵊州人挥之不去的乡愁。对此,宓风光感同身受。“留住传统就是留住我们的根。”宓风光觉得,让尘封的民俗再现昔日的风采,更是一代艺术家的使命。
思维的碰撞,立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随后,两人达成共识:擦去蒙在嵊州民俗风情身上的历史尘埃,分门别类,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著述一本别具风采、高品位的嵊州民俗专著。
要完成一件好作品是艰辛的。凌晨三点,窗外的月光明亮清澈,宓风光点燃一根烟,端起一杯茶,追忆着,思索着,然后拿起一支笔进行勾勒。因为该书的定位在上世纪20至50年代,作者没有切身体会,只能凭传承下来的记忆去追溯。遇到问题,他去访问老人,请他们讲述,记录下来,并一次次地去查阅与家乡有关的历史文献与照片,调看那个时代的影视资料,让笔下的人物服饰与场景用具能符合当时的风貌。
而徐华铛则推去了手头的其他课题,一门心思扑在《越乡民俗风情图说》这本书上,为了解读好宓风光的画作,他去现场观看,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向阅历丰富的年长者请教,还在网络上寻找线索,尽量使其到位。如在图说“风味小吃”这个栏目内容时,他去越秀路“小吃一条街”上品尝各种小吃,在食品的色香味上与制作者们一起讨论其中的内蕴,力争在图稿的基础上延伸、提高、升华,然后以散文的笔法来解读。
经过一年夜以继日的创作,宓风光绘就了100幅图稿,徐华铛写就了12万文字,共同组成了这本飘着艺术清香的《越乡民俗风情图说》。
《越乡民俗风情图说》共分“岁时节令民俗”“婚育寿丧习俗”“社会百态”“民间信仰”“童年游戏”“风味小吃”共六个篇章,全书雅俗共赏、绘图惟妙惟肖,读得懂、看得清、接地气,让人感受到亲切的乡情乡愁,回味无穷,情趣满满。当我们打开此书,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缜密清晰的画面,变化丰富的线条,娴熟自如的技法,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别样美感。而图说的文字朴实流畅,以画龙点睛之笔诠释画面的精彩,解读画中包含的深厚内涵,生动而富有哲理,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这是乡土文化的积泻,有着历史传承的价值,我希望用线条把它们传承给下一代。”宓风光在后记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徐华铛则认为:“该书是我人生征途上的一次历练,是对家乡的一种眷恋,愿借图说这本书的机会,再次擦亮人生的火花,去增添自己的价值。”
来源:今日嵊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