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究发现,当这些生物死亡后,尸体会沉到海底被泥沙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越积越厚,形成了厚厚的沉积层。在地下500-3000米的深度,温度升到了60-150℃,压力超过300个大气压,就像一个巨大的“高压锅”。
在这样的高温高压环境下,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慢慢分解,变成了石油和天然气。据了解,形成1亿吨石油,大约需要1000亿吨的生物遗体。
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石油都是论“桶”呢?
185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世界上第一口现代油井进行了商业开采,引发了石油热潮。当时,人们不知道用什么装石油,于是就用各种木桶来装,有装威士忌的桶,还有装面粉的桶,大小都不一样。
后来到了1866年,为了方便交易,人们统一了标准。规定42美加仑为一桶,后来换算成公制就是159升。至于为什么不用吨或者立方米?这是因为石油的密度不同,同样体积的石油,重量可能差很多。
目前,人类对于石油的消耗,已经进入“大口吞咽”阶段。2023年,全球石油消耗量为每天1.03亿桶,算下来一年就是50亿吨,相当于350亿桶。其中,石油消耗的大头是交通,其次是工业,剩下的是和发电。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觉得疑惑,石油难道会枯竭吗?答案是会!如今,全球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约2440亿吨,按照每年50亿吨的速度消耗,理论上还可以撑49年。
有科学家预测,全球石油产量可能在2040-2050年达到峰值,之后会逐年下降。当然,这不是说石油没了,而是开采量赶不上消耗量,价格会越来越贵,迫使人类寻找替代品。
不管怎么说,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未来终有耗尽的一天。所以,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的能源方式,肯定是一种趋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